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老年計畫
來源:文/黃胤謀 | 記者/作家:編輯 | 發佈時間 :2021-03-08 | 324 次瀏覽: | 分享到:

去年耶誕節過後,陳老師和她的先生已經搬離位於公園對面的老家。

陳老師75歲,她的先生81歲,兩人都是退休老師。每次到公園,我先看到陳老師在公園走路,走完後再陪先生到公園走路,先生走路不穩容易絆倒,所以,陳老師全程隨身守候,以防萬一。

也因為在公園經常碰面,我有幸認識這對老人,從而瞭解他倆的老年計畫。

陳老師說退休後,兩人的退休金綽綽有餘,此時身體健朗,就選擇住老家,想孫子了就去X城女兒家做客數天,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隨著年歲增加,兩老不得不對老年生活未雨綢繆。

現在買早餐、上市場買菜、煮午晚餐和還水電費都由陳老師負責,先生幫不上忙,先生離臥床日子不遠矣,一旦病倒,她擔心一個人無法承擔額外負擔。

鑒於此,他倆的計畫是:賣老家,買一間靠近女兒的房子,與女兒為鄰。買菜和還水電費由女兒負責,她負責煮和照顧先生,若有需要,可以雇用女傭。將來先生走了,由女傭照顧年邁的陳老師。

讓我不解的是,他倆為何不乾脆和女兒一起住?聽罷,兩老很有默契,一致認為:我們老了可以依靠孩子,但不好一起住,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女兒女婿亦然,若擠在一起或弄巧成拙,我只需要女兒每天過來幫我“看頭看尾”,大家還是如常過活,這樣比較輕鬆踏實。

與此同時,我也遇見另一位長者,老伴去世多年,老伴留下的產業提供足夠的租金讓她維持日常生活。

每天早上她由印尼籍女傭扶著手臂在公園走動,她的老年計畫和陳老師一樣她的兒子和媳婦住在家後面的房子,另一個兒子住鄰近的住宅區,但老人堅持住舊巢,由女傭陪伴,兒子和媳婦每天都會過來幫她打點瑣事和閒聊,她相當滿意這種與家人“看似近實則遠”的生活。

聽了老人的分享,我有所悟,最理想的老年狀況是:一、擁有足以維持生活費的積蓄,自給自足,減少依賴孩子,老人比較有尊嚴;二、身體健朗時,住哪裡不成問題,老了住靠近孩子,但不是同個屋簷下,住在一起難免因為生活習慣或觀念不同產生矛盾或摩擦,乃至“相看兩生厭”,兩代之間若可以尊重彼此的空間,營造雙贏局面,可謂皆大歡喜。

當然,老了也可以選擇住安老院,我那位中風的岳母目前就住在安老院,她說安老院的職員都是外勞,沒有敬業樂業也罷了,他們還會欺負臥床老人,兩年內換了四家安老院,看到岳母不堪的經歷,我已經排除老了住安老院的選擇。

有人說,父母照顧好自己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的解釋是——離開職場的父母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也借此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有意義的下半生,儘量擁有獨立生活,再優雅老去,這無疑是父母給自己,也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感謝身邊的老人讓我看到老人的問題,也讓步入初老的我開始計畫自己的老年生活,但願我的老年充實精彩,平穩安逸。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