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迎接開幕5週年之際,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回顧2018年上任即發現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3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所在地,唯獨中部地區未設專業藝術大學,因而直接影響藝術人才在地發展或留鄉意願,間接影響觀眾養成的機會。因此,邱瑗遂進行歌劇院組織調整,成立「藝術教育部」以專業藝術人才培育及全齡化藝術學習為目標。部門成立2年半,已舉辦超過1,000場次活動、參與人數更達131,423人次,不僅提供創作者與觀眾多元學習的機會,也平衡中臺灣藝術培育環境之落差。
邱瑗表示:「有別於過往為了節目行銷而規劃的教育推廣內容,更應拓展專業人才培育與觀眾培養的管道,這些都需要從『藝術教育』著手才能做得深、走得遠。這是藝術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歌劇院必需肩負起這項責任」。不同於一般學校體系的學科教學方式,「藝術」人才培育更著重於溝通討論、觀摩與分享,需要「時間」累積,非一朝一夕能立竿見影,在年輕人身上尤其如此。因此,歌劇院擬定「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駐館藝術家」、「新藝計畫」、「音樂劇平台」與「NTT歌劇合唱團」5大計畫逐步展開,並「雙向」進行年輕觀眾培養計畫,從劇院走向校園,在雲端與全民共享,5年來各類型藝術教育活動已累積近60萬人參與,推升中臺灣藝文人口大幅成長。
「音樂劇平台」是歌劇院培育專業人才的另一項核心內容,兼顧劇本孵育到音樂劇表演訓練等內容規劃,希望為音樂劇創作人才建立扎實的基本功。從徵件、大師班課程、劇本修改、讀劇發表到完成製作,歌劇院建構完整的劇本孵育系統,陪伴創作者完成作品;此外,每年定期推出音樂劇研習線上課程,讓更多人認識音樂劇各項製作環節,此平台各項計畫除了培養音樂劇專業人才外,也同步拓展音樂劇觀眾人口。
觀眾培養是藝術教育重要的一環,需要從小紮根。 「藝起進劇場」邀請國小至高中的師生來歌劇院欣賞表演,開展至今已邁入第5年,共執行25場,約220所學校報名,總計約1萬2千人參與;「藝術進校」則與躍演、阮劇團、狂想劇團等表演團隊合作,提供學校一學年專業的「音樂劇」及「戲劇」課程;「開門計畫」除了邀請偏鄉學校進劇場觀賞演出外,並安排演前導聆、場館建築導覽或藝術座談等活動,讓參與者能更深入認識表演藝術。歌劇院透過「公開邀請」和「主動前往」雙向並進,將藝術教育紮根校園,培養藝文觀眾無斷層。
歌劇院打造全齡化藝術學習環境,串聯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去年因受疫情影響,更加速推動「NTT Online」數位學苑,將講座錄製成影片於YouTube頻道播出,並全新企劃「表演,chill什麼?」和「WOW挖藝術」系列影片在各大社群平台播放。邱瑗提到:「疫情中斷了進劇場觀賞表演和參加活動的機會,但我們透過網路提供民眾在家也能持續接觸藝術,從輕鬆幽默的小短片到專業性十足的講座內容,讓藝術學習不中斷」。
邱瑗強調:「就像蓋房子必需先把地基打好一樣,5年只是初步完成一個階段,但基礎堅實就不怕風吹雨打,未來歌劇院還會繼續砌磚蓋瓦,一步步趨向完美,而我非常榮幸能參與美麗的這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