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簡稱「國臺交」)身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秉持一貫鼓勵國人創作的使命,自2019年即著手為此展開委託創作計畫,於是,催生了溫隆信第八號交響曲《撥雲見日》及潘皇龍《文化頌》管弦交響協奏曲兩部作品問世,並安排於今年文協百年之際,於北、中、南共5場次盛大巡迴舉辦世界首演。
除了演出兩部委託創作之外,更委託旅美作曲家、配樂編曲鬼才張菁珊以多首臺灣歌謠以電影音樂手法編寫《音樂百年》組曲,搭配以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之臺灣畫作製成的動畫共同呈現;還有國臺交樂團首席張睿洲及旅德青年鋼琴家李其叡合作演出協奏曲。
本系列音樂會「NTSO潘皇龍《文化頌》」訂於2021年10月2日(六)晚上七時卅分國臺交演奏廳、3日(日)下午二時卅分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將由指揮範楷西與國臺交演出,「NTSO溫隆信《撥雲見日》」則訂於10月17日(日)晚上七時卅分國家音樂廳、18日(一)晚上七時卅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19日(二)晚上七時卅分臺中市中山堂由指揮林天吉與國臺交演出。
音樂會以膾炙人口、充分展現民族覺醒的西貝流士《芬蘭頌》開場,接著安排由許雙亮編曲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由張菁珊編曲的《音樂百年》組曲呼應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上半場還有由國臺交樂團首席張睿洲演出盧亮輝《西子灣之戀》小提琴協奏曲,這是作曲家受高雄市國樂團委託創作之高雄五部曲之一,2006年首演時即由張睿洲擔任獨奏小提琴,而此次將以管弦樂團協奏版本呈現。
旅美多年的資深作曲家溫隆信,現年77歲,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國臺交的前身「首交」擔任小提琴團員,與國臺交有著特別的情緣。他表示2019年國臺交劉玄詠團長致電親自邀請他,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譜寫交響曲,他非常願意為此創作一首有意義的交響樂曲,並期待能夠為未來的文化發展產生更深遠的傳承意義。為了讓臺灣文化協會的精神,以及在每個過程當中所呈現的時代意義,作曲家將交響曲分為五個樂章,以臺灣本土的音樂素材作為主要主軸,來鋪陳各個不同的樂章風格。
國臺交紀念文協百年之系列音樂會共5場次皆推出兩人同行一人半價之優惠,更提供學生以100元票價即可進入音樂廳體驗交響樂的震撼。購票請洽OPENTIX售票系統。欣賞音樂會可申請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更多節目資訊請上國臺交網站www.ntso.gov.tw、或撥04-23391141查詢。
NTSO 2021/22樂季
NTSO潘皇龍《文化頌》—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系列
2021/10/02(六)19:30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臺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2號)
2021/10/03(日)14: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332號)
指揮/範楷西
小提琴/張睿洲
【曲目】
西貝流士:芬蘭頌
J. Sibelius: Finlandia, Op. 26
許雙亮編曲: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
Arr. Shang-Liang Hsu: Song of Peti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aiwanese Parliament
張菁珊編曲:《音樂百年》組曲
Arr. Ching-Shan Chang: A Century of Taiwan Music
盧亮輝:西子灣之戀
Liang-Hui Lo: Love of Sizi Bay
潘皇龍:《文化頌》管弦交響協奏曲(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
Hwang-Long Pan: “Ode to Culture” Concerto for Symphony Orchestra
============================
NTSO 2021/22樂季
NTSO溫隆信《撥雲見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系列
2021/10/17(日)19:30 國家音樂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2021/10/18(一)19: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2021/10/19(二)19:30 臺中市中山堂(臺中市北區學士路98號)
指揮/林天吉
鋼琴/李其叡
【曲目】
許雙亮編曲: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
Arr. Shang-Liang Hsu: Song of Peti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aiwanese Parliament
張菁珊編曲:《音樂百年》組曲
Arr. Ching-Shan Chang: A Century of Taiwan Music
李斯特:A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F.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S. 125
溫隆信:第八號交響曲《撥雲見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
David Loong-Hsing Wen: Symphony No. 8, ‟Jacob's Lad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