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魟魚過去與未來
来源:嘉義高中/蔡茗科 | 作者:編輯 | 發佈時間 :2024-02-07 | 373 次浏览 | 分享到:


魟魚是生活在底層水域的古代大型魚類,一般成魚可成長到45-200甚至300公分,體盤尺寸跨度非常大。魟魚適合生存在溫度22-26℃之間的水體裡,交配繁殖則在32度與換水時並餵食蝦類最適合,pH為6.5-7.0左右即可。由於魟魚的體輻比較寬,所以飼養魟魚水族箱長度是魟魚體輻的5倍左右、寬度是4倍左右,才是比較理想的尺寸。同時,魟魚也是較為容易繁殖的一個魚種,在2009年開始引起風潮,然因為現在國外基因與繁殖技術進步,台灣市場過小,養殖過多讓市場崩盤。


嘉義高中蔡茗科專精魚蝦的養殖與基因改造,他表示: 淡水魟魚疾病多是由水質變化太快或惡化引起的。其常見的病症有:跑點、體表黏膜增生、體盤邊緣上翻、胃腸道細菌性感染、水霉病、體內(外)寄生蟲、繁殖咬傷等,如果水質掌控好,養魟魚是可以容易的。


事實上,南美亞馬遜河的淡水魟魚 (Freshwater Stingray),在約莫 20多 年前輸入台灣飼養,之後陸續輸入的珍珠魟、三色魟與黑白魟,老虎魟、帝王魟與黑帝王魟,對比鮮明、複雜且多變的華麗體色與紋路,皆讓愛好者著迷市場高漲。魟魚正夯的時候,血統純正的皇冠黑白魟,白點又圓又大又多,但是近年產量越來越多後,一般品種價格崩落,只剩下稀有品種、突變種如白子魟魚或是顏色與身上大白點的魟魚是市場主流,蔡茗科說明白子魟魚白化的是因為牠是基因弱化,弱化再弱化,所以生出來是黑眼睛,但是牠的身體是雪白色的,所以白子和白化魟魚,白子顏色偏鵝黃粉色、酒紅色眼睛,白化則是雪白粉膚,眼珠子是純黑的,白子是基因突變,白化反而是靠基因不斷弱化,才有可能出現百萬分之一的機率。曾一度成為最高價的魟魚,但因為繁殖過多,飼養成本高所以白化魟魚又成為低價。所以蔡茗科就堅持養殖血統純正的皇冠黑白魟,顏色越黑,身上白點越多越大越圓仍是未來的主流。蔡茗科長期觀察與養殖經驗認為純化血統才是王道,以皇冠黑白魟為例,他需要具備點白、點大、圓點、滿點、對稱點、三圈蕾絲全滿、基因遺傳等因素,而魟魚的高觀賞性由魟魚血統決定,魟魚基因提純優育是讓純血魟魚更美,讓純血魟魚的表象基因更強大。此外,魟魚有避邪風水一說,水中地虎之稱的魟魚外型討喜吉利。


蔡茗科也提出另外觀點可以讓魟魚更有價值,他以泰國養殖魟魚的 Rayfish 這間製鞋公司,該公司經由基因的改造,讓魟魚皮呈現不一樣的顏色紋路,可從29種顏色紋路的選擇中挑選九種來做組合,讓市場低迷的魟魚市場除了基因改革也可以有另類更高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