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文脈續緣 又見福州
来源: | 作者:hkw36019d | 發佈時間 :2020-07-23 | 95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朵拉在馬來西亞檳城和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分別開了工作室。從書齋中走出來,朵拉用中文和中國畫,在馬來西亞和中國之間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樑。

日前,朵拉在福州接受《海峽姐妹》專訪。時值“朵拉藝文空間”在福州揭幕,她感慨萬千:“過去,在馬來西亞學中國畫,連文房四寶都湊不齊;如今,卻這樣方便,去推動中華文化傳播。”

寫小說:“我的文學創作是一種安靜的反抗”

朵拉原名林月絲,出生在馬來西亞閩籍僑胞最聚集的檳城。她的祖父當年從泉州市惠安縣來到馬來西亞,曾給予她濃厚的中華古典文化薰陶。她已出版個人文集50本,現為中國內地《讀者》雜誌簽約作家、鄭州《小小說傳媒集團》簽約作家、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理事、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華僑大學、泉州師院、莆田學院客座教授。

在馬來西亞,朵拉即以“一家四口人均用中文創作”著稱。自稱“這輩子沒有上過班,成家後的角色是家庭主婦”的朵拉,筆名來自于陪二女兒學鋼琴,整天“哆來咪發嗦拉西”,從中選出了兩個字叫朵拉。

朵拉最喜借兩性關係的故事來探討和挖掘人性。作為亞洲華文女作家,她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其實是對男權社會和女性自甘矮化的一種安靜的反抗,雖然我對他們和她們都充滿了憐憫”。


朵拉在福州工作室創作


 “女性抬頭不表示要超越男性,要求的不過是平起平坐,爭取的是作為一個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朵拉曾對媒體表示她的女權觀:在東南亞國家,男尊女卑的思想仍舊非常普遍,“向這個社會要求不管任何一樣東西,女性得付出比一般男性更大的代價,因此特別同情和關心女性”。

文學評論家劉海濤認為,朵拉的藝術個性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她始終如一、頑強執著地表現一種現代女性的自我獨立意識。無論是戀愛前後的少女,還是結婚前後的少婦,朵拉那種追求現代女性人格的完善,那種張揚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的藝術形象,正越來越鮮明地站立在我們眼前,“始終如一並不斷強化著‘女性自主’的主題”。


朵拉作品


工作室:“中華文化在海外越來越有聲音”

朵拉是馬來西亞知名華校校長,她隨丈夫在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Sitiawan)長住20多年。實兆遠居民多為福州籍華人,被稱為“小福州”。“我30歲到50歲人生最好的年華,都在‘小福州’。”朵拉說。

朵拉曾邀請中國畫老師到實兆遠開班授藝,然而畫具不齊全,師資不固定。而今,她在檳城的工作室卻賓客滿堂,“中華文化在海外越來越有聲音了。”

祖父下南洋,沒有再回過中國。朵拉的父母,已至耄耋之年,仍每年回一次惠安。文脈流傳,朵拉不但自己回到廈門求學,兩個女兒也耳濡目染,對中文寫作情有獨鍾。大女兒菲爾已經出版7本中文小說,今年6月獲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


朵拉作品


這幾年,朵拉幾乎一兩個月就來福州小住幾天。她在福州辦畫展、開寫作講座,更把工作室落戶于福州。

為朵拉提供工作室場所的福建品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卓峰,尤為欣賞朵拉文字的乾淨純粹。在出席朵拉檳城工作室揭幕儀式時,卓峰訝然于華文寫作在海外竟有如此多的擁躉,“朵拉對藝術、對傳統文化的追求,把中國和馬來西亞以文化互鑒融合的方式聯結在一起。”


朵拉作品


朵拉的福州工作室裡,懸掛著不少她的中國畫作品。淡藍的底色之上,牡丹綻放,或紫藤蘿一傾而下,“藍色是馬來西亞的娘惹(中國人和馬來西亞人通婚的女性後代),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這象徵下南洋的男人們心裡的故園夢和現實的參照對比。”


朵拉作品


朵拉解釋道,很多馬來西亞娘惹曾和她一樣,從祖父輩那知曉中國的一切,包括“牡丹之美”,卻不曾見過一朵真的牡丹花。“在我這裡,牡丹代表中國,和娘惹的藍色和諧共生。”

朵拉表示,她的“福州印象”就是三坊七巷的巷坊建築之美和隨處撞入眼簾的三角梅,未來將以此為主題進行創作。

朵拉期許,借由雙城工作室,促成馬中華文寫作者、中國畫愛好者交流,推動馬中教育合作,“令兩地更深入瞭解,結下更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