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在文學的浩渺星空中,總有一些佳作,似熠熠星辰,穿透歲月的霧靄,照亮我們對特定地域與時代的認知幽徑。孫興和老師的《廣爺川》,便是這樣一部深植於黃土地的鄉土史詩。在時光的幽徑中,《廣爺川》宛如一株深植于黃土高原厚土之上的古老蒼松。它以這片土地為座標原點,以祖孫幾輩人的命運為枝丫,在歲月的枝頭綻放出高原山鄉史詩之花。這片乾旱貧瘠而又富有文化底蘊的土地,有著它與生俱來的文化胎記,將個體如飄零的花瓣,融入宏大歷史的滔滔長河之中。它是地域民俗的斑斕畫卷,每一筆都勾勒出生活的紋理;它是特殊年代人性裂變的深邃鏡湖,倒映出靈魂的褶皺。
它以甘肅靜寧縣廣爺川為獨特的地理座標,宛如一位靜默而睿智的編年史家,用細膩筆觸勾勒三代人的命運起伏,編織出一幅跨越二十世紀中後期的隴東風情長卷。這片土地,是飛將軍李廣的桑梓之地,文化的根須在歲月裏盤根錯節。《廣爺川》以其為文化底色,將個體命運如珍珠般巧妙地串連進宏大的歷史敘事之鏈。它並非簡單的往昔記錄,而是一部地域民俗的百科全書,隴東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如嫋嫋炊煙,彌漫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同時,它又如一把銳利的手術刀,深刻剖析特殊年代人性的裂變,讓我們窺見時代洪流衝擊下,人性如變幻莫測的雲靄,複雜而又難以捉摸。
作者兼具數學教師的嚴謹邏輯與文學創作者的細膩情思,在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天平上,尋得精妙的平衡。《廣爺川》恰似一面澄澈的明鏡,繼《白鹿原》雄渾的鼓樂之後,奏響又一曲直擊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的黃鐘大呂,清晰映照出那個時代鄉村的真實容顏,引領我們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去探尋其深沉的內涵。
雙重敘事維度:民俗與創傷的交織幻夢
小說開篇,如一幅緩緩展開的民俗畫卷,俞炳武與李曉梅的婚俗描寫,恰似悠揚的樂章奏響。從熱情似火的迎客,到莊重典雅的書禮;從歡快激昂的鼓樂,到豐盛奢華的安席,隴東地區的婚喪嫁娶儀式,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讓我們仿若置身於那熱鬧非凡的場景之中,如癡如醉。這一切,構成了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館”,珍藏著歲月的記憶。
全書中民諺、民歌如璀璨星辰點綴其間,“廣爺川的人愛唱秦腔,村村有戲班”,那充滿泥土芬芳的語言,生動展現當地文化特色,讓我們觸摸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情趣與精神風貌。然而,這種書寫方式,不僅是對地域文化的深情挽留,更暗含著作者對現代化進程中文化根脈流失的深深憂慮。當“各村不再自排戲班,改請商業劇團”時,我們仿佛看到傳統精神家園如飄零的秋葉,逐漸瓦解;那些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文化符號,如消散的晨霧,慢慢消逝。這警示著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征程中,莫要忘卻對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
《廣爺川》勇敢地揭開二十世紀中後期政治運動的面紗,以松柏峪村民的遭遇為切口,深刻揭示階級鬥爭對人性的異化,演繹出政治運動對社會的重大創傷。知識份子俞紹樂被逼自殺,貧農俞世珍借勢迫害鄉鄰,這些情節如鋒利的匕首,直刺權力異化下人性的醜惡。其批判之尖銳,堪比《白鹿原》,讓我們目睹特殊歷史時期人性的扭曲與道德的淪喪。
而魏桂芹多次被迫流產的悲劇,與莫言《蛙》形成互文之妙,共同完成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文學反思。這一情節如沉重的歎息,讓我們感受到政策實施過程中個體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與犧牲,也讓我們明白,政策執行需多一份人性關懷與科學考量。
人物群像:命運繩索下的眾生相
俞世珍家族,是鄉村權力腐敗的典型投影。父親俞世珍“既自卑又自大,既自私又惡毒”,他的性格缺陷如毒瘤般蔓延,侵蝕著整個家族。長子俞大龍強姦未遂致殘,三子俞三龍淪為“新村長中的西門慶”。這種代際傳遞的惡,如黑暗的繩索,緊緊束縛著家族的命運,解構了傳統鄉土社會的道德幻夢。它讓我們看到權力與欲望交織的黑暗深淵,以及其對鄉村社會的無情侵蝕與破壞。這警示我們,鄉村治理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防止權力的濫用與腐敗滋生。
主人公俞致祥,代表著鄉村理想主義者的困境,是一個知識份子精神突圍的縮影。他如執著的逐夢人,勤奮治學,懷揣對知識與理想的熾熱追求。然而,情感與事業的挫折如狂風驟雨,一次次向他襲來。但他並未被打倒,而是在學術的天空中尋找自我救贖的星光。他與投機者牛歲旺形成鮮明對比,牛歲旺為私利不擇手段,而俞致祥堅守道德底線與理想信念。這種“貼著人物寫”的創作理念,讓角色擺脫臉譜化的枷鎖,展現出時代碾壓下個體的多維掙紮。俞致祥的故事,如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到困境中堅守理想的力量,相信只要不放棄追求,定能在黑暗中尋得屬於自己的光明。
從李曉梅的婚戀悲劇,到魏桂芹的身體政治,女性如柔弱的花朵,始終處於結構性壓迫的陰影之下。即便再嫁縣令的王三巧,其陪嫁箱籠的“珍珠衫”式隱喻,仍暗示著女性無法掌控命運的無奈宿命。在那個時代,女性如被囚的鳥兒,面臨諸多限制與束縛,命運不由自己主宰。但從她們的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到堅韌與抗爭的微光,她們在困境中努力探尋生存的縫隙,為命運而頑強奮鬥。
敘事藝術:史傳與現代的交融華章
作者採用全知視角,如站在歷史制高點的守望者,將個人命運與歷史進程緊密相連。俞世昌家族從地主到無產者的衰落,生動折射出土地改革對鄉村權力結構的顛覆;牛歲旺從文革積極分子到被雙規的官員,揭示了政治投機者的必然結局。這種“貼著歷史寫”的創作態度,讓小說具有編年史般的厚重質感。我們仿佛能透過文字,聽到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轟鳴聲,感受到時代的風雲變幻與社會的滄桑變遷。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們深刻領悟個人命運與歷史進程的緊密關聯,明白在歷史洪流中,個人的選擇與行為往往受時代的掣肘。
孫興和老師的理科背景賦予作品獨特的邏輯架構。主副線並行的敘事(俞致祥的愛情主線與事業副線),如數學方程的雙變數求解,兩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最終在周繼愈“學成歸鄉”的節點達成敘事的完美收斂。這種理性把控,讓長達 429 頁的文本避免了鬆散之弊,實現了歷史縱深與情節密度的和諧統一。它讓我們看到作者在敘事結構上的匠心獨運,感受到文學與科學融合的奇妙魅力。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不僅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更賦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與較高的藝術價值。
文化價值:鄉土書寫的得與失
《廣爺川》填補了隴東文學史詩性書寫的空白。其對成紀古城遺址、秦漢文物的考據式描寫(“秦瓦漢磚隨手可撿”),如為文本注入歷史的血液,增強了歷史質感,更啟動了“李廣後裔”的文化認同危機。當秦州人爭奪歷史名人時,廣爺川人用“廣爺川”的地名完成了沉默的文化抗爭。這讓我們領略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重要意義,也認識到文學在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方面的關鍵作用。《廣爺川》成為隴東地域文學的新座標,為我們開啟瞭解和研究隴東地區歷史文化的珍貴視窗。
作品延續了《紅樓夢》“如實描寫,並無諱飾”的傳統,以真實、客觀的筆觸描繪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然而,對敏感歷史的直面也引發了爭議。有評論認為某些章節(如俞三龍的性暴力描寫)存在過度獵奇之嫌,削弱了批判力度。此外,上百個人物雖豐富卻稍顯繁雜,次要角色的工具化傾向值得深思。這提醒我們,在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需把握好真實與藝術的平衡,既要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又要避免陷入過度追求獵奇與低俗的泥沼。同時,在人物塑造上,要注重人物的個性與複雜性,避免將人物簡單化、工具化。
當孫興和讓敘述者站在古城牆上“觸摸漢唐錢幣”時,《廣爺川》已超越個體命運書寫的樊籬,昇華為對農耕文明現代轉型的深切凝望。這部作品,如一首哀傷的悼亡曲,悼念消逝的鄉土中國;又如一聲執著的追問,探尋人性救贖的可能。
在鄉村振興與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時代強音的今天,《廣爺川》的出版如暮鼓晨鐘,提示我們文學的記憶功能,或許是對抗歷史虛無主義的最後堡壘。它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銘記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銘記他們的歡笑與淚水、希望與絕望。它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生活,努力守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為鄉村振興與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廣爺川》如一座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征程中,不忘歷史的根脈,堅守文化的靈魂。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8
效預防貪瀆情事發生 臺中醫院邀請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廖志祥經驗分享
2025-04-28
協助高中生了解各學系特色 興大Open House系所博覽會熱鬧登場
2025-04-23
2025-04-22
2025-04-22
佛誕與母恩共鳴 星光與法音共舞 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慶佳節 活動琳瑯滿目
2025-04-17
2025-04-16
廣招人才守護山林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森林護管員甄試開放報名!
2025-04-16
最 新 資 訊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