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丹娜絲颱風讓光電板真正危機顯現出來
來源:蔡昆凌博士 | 記者/作家:蔡昆凌博士 | 發佈時間 :2025-07-09 | 56 次瀏覽: | 分享到:




這次丹娜絲颱風讓屏東佳冬鄉面積達500平方公尺的海上太陽能板與南部各縣市的光電板也因為被大浪不斷拍打毀損,漂至岸邊,甚至在強風中成為奪命血滴子四處飛射,其危險性讓台灣認為是綠能發電產業的開始質疑其具高度危險性,是十分明確的。

 

此外,當時岸邊的慘況,大面積的光電板架子占滿整個海岸線,看起來相當雜亂,卻沒看到光電板,恐怕可能已漂到別處,或是沉到海底,造成嚴重金屬汙染與生態破壞,足令人相當擔憂。

 

作者明確指出:全台水面型光電案場約有10個案場,從彰濱工業外海、台南烏山頭水庫、嘉義布袋外海都有,

因為綠能發電導向,近來海邊地區架設大量的太陽能光電板,這些電板板提供台灣20%電力,然,其最嚴重是造成下面土壤酸化 與無厭氧菌等讓土壤重複使用的活菌導致長久性不再適宜耕。

 

基本上,作者指出太陽能板分為晶體矽型和薄膜型兩種。晶體矽型太陽能板主要由矽晶圓、玻璃、鋁框架和銅電線等組成,而薄膜型太陽能板則是在玻璃或金屬基板上塗佈一層非晶矽或其他半導體材料,如銅銦鎵硒(CIGS)或碲化鎘(CdTe)。而這些材料中是含有一些有毒物質,如鎘、鉛、矽、砷等重金屬,如果使用期到這些光電板如何處理,這勢必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作者提出相關替代方案:

 

1.採取新式有機太陽能電池,這類電池適合應用於各種形狀和表面的發電。

 

2.採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此類電池是使用染料來吸收光能,具有成本低的優點。

 

3.引進海水讓光電板下土壤酸鹼中和,採非固定型隨四季陽光方向可移動電板,增加土壤厭氧菌,三年後期土壤可以恢復70%的耕作能力,進而借耕作產生更多的益菌!

 

 

綜上,儘管目前矽晶太陽能電池仍是主流,但薄膜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化合物半導體太陽能電池以及各種替代結構材料必須儘快在未來取代光電板與研究光電板的分解技術不會違背政府當時發展太陽能光電版的目的!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