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美國人權之爭的啟示:台灣民主如何避免空洞化?》
來源:魯云湘 | 記者/作家: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 發佈時間 :2025-07-14 | 119 次瀏覽: | 分享到:




歷史的軌跡如何照亮當下?麥凱爾維恩(Robert Michelle McIlvaine)在2011年4月紀念美國內戰與民權運動的文章中,深刻地指出非暴力抗爭在推動社會正義上的巨大效力。他強調,相較於血腥戰爭帶來的反覆傷亡,非暴力行動往往能促成長遠而持久的社會成果。借鑒美國黑人主權的民主發展歷程,我們審視今日的台灣社會:當民主面臨矛盾與倒退,我們是否也應重新思考,民主不只是一種選舉制度的形式,更應探討如何在社會對立中維持溝通、改革與尊重?

 

 

 

一、台灣民主的退步徵兆與空洞化危機

 

不少觀察者指出,台灣近年雖在國際民主評比中維持高分,但社會內部,卻顯露出民主品質下滑的徵兆。公民討論空間,日益受到假訊息與極端對話的污染,這類現象往往受到新媒體科技的演進,以及特定政治勢力,與網軍的惡意操弄所驅動,導致理性思辨難以進行。政府施政常受朝野黨派對立的牽制,同時碎片化的媒體生態也放大了紛爭,使得制度改革流於表面,難以觸及實質問題。在這種環境下,台灣民主看似制度化,實則面臨內部空洞化的危機。

 

以2024年的選舉為例,政策論辯往往被情緒化言論,與族群對立造成的撕裂所取代。在立法院,言語或肢體暴力衝突層出不窮,質詢與協商制度遭到嚴重消耗。此外,社會運動也面臨「被政治工具化」的風險,原本出自公民利益的訴求,往往在政黨角力下失焦,導致民間能量的虛耗,這些都加劇了民主的內耗與倒退。

 

 

 

二、從美國的歷史學到什麼?

 

麥凱爾維恩提醒我們:制度性的勝利,若缺乏文化與社會的支持,便難以持久。美國南北戰爭雖終結奴隸制度,但對非裔的制度性保護卻很快被剝奪,導致近百年後,仍需透過民權運動爭取基本平等。反之,1960年代的非暴力抗爭,不僅成功促成立法改革,更在社會層面推動共識的重塑,以及價值的內化。

 

對台灣而言,這種歷史啟示尤為重要。民主制度本身不會自動產生平等與正義,唯有在多數人願意相信程序正義、尊重少數聲音,並用和平手段爭取改革的社會氛圍中,民主才得以深化。若不如己意或未符黨派利益,就動用國家與社會資源進行罷免活動,最終只會造成國家社會的持續衰退與撕裂。

 

 

 

三、非暴力:深化民主的文化基石

 

非暴力不僅是抗爭的手段,更是一種對政治與社會關係的理解方式。它並非軟弱的妥協,而是堅定地拒絕仇恨、暴力與侮辱性言語,選擇以理性、同理和制度內的方式來推動改變。這種精神在今日的台灣尤為重要。當社會陷入對立、媒體追求腥煽色的話題、黨團政治人物以煽動群眾為手段時,我們更需要有更多人願意「慢下來」,主動尋求理解彼此的立場與深層恐懼,並透過公民教育、獨立媒體的支持與健全的對話平台,來促進這種理解。這不是退讓,而是一種面對複雜現實的成熟選擇,是重建社會信任的起點。

 

走出對立,才能讓民主繼續前進。美國南北戰爭與民權運動的比較,讓我們看見:即便面對極端不義與壓迫,改變未必只能訴諸暴力。在中華民國這個已建立基本民主機制的社會裡,更重要的課題是:我們是否還有能力用理性與尊重,處理彼此之間的不滿與分歧?

 

真正的民主,不在於一場選舉或一次勝選,而在於能否承載「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核心精神,而非陷入「少不從、多不敬」的僵局。若我們能讓非暴力的精神內化為民主文化的一部分,台灣社會便不會走向民主的退步,而將持續走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前端。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