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社會出現了一個醫學名詞:「邊緣性人格」,在醫學上,所謂「邊緣」指的是介於精神官能症(neurosis)與精神病(psychosis)之間的一種精神狀態(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再深入探究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相同嗎?事實上因為精神官能症主要以過度焦慮、憂鬱、畏懼及強迫性症狀為主,外表看來與常人無異,但主觀上卻認為自己病得很重,會自行求醫治療;而精神病則為現實判斷能力之障礙,其外表、語言、思考與情緒表達常呈現混亂,讓週遭的人難以理解,但患者自己卻不認為有病,所以很多家暴或暴力案件的加害人或被告人經法官裁定至公立醫院精神鑑定,由專門鑑定的精神科醫生鑑定後發現有「邊緣人格特質」而當事人確不知自己早已有精神疾病,進而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問題,而這也是衛生福利與社會福利當局極需要去處理與追蹤的!
據研究,當兒童小時遭受暴力或被忽視就容易產生邊緣性人格障礙,這雖然尚未證實與遺傳基因有關,但卻與其生活周遭刺激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曾經遭受創傷事件,或是兒時受到虐待、性暴力、被情感忽視的族群,形成邊緣性人格障,然而,醫學臨床證實: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持久且難以改變的人格特質,可能會出現極端行為或情緒起伏不定、缺乏自信與安全感,甚至透過傷害自己、自殺等衝動行為來撫平內心的不安。
時常空虛、衝動也可能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以下是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測試,基本上行為下列行為就可能是重度邊緣性人格障礙如非常害怕,甚至妄想在一段關係中被人抛棄;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特徵為「過度理想化及否定他人的價值」,十分極端;對自己感覺良好甚至作者還遇到自以爲是神明轉世,來指點迷津,終日惶惶不安且懼怕他人對其行為與精神行為的歧視,而最終最嚴重是會有自殺的念頭與行為,因此,作者認為衛生公衛當局應該持續追蹤這些被法院或是因病發被鑑定為「邊緣人特質」的邊緣人,因為他(她)們需要關懷、治療與預防遺憾發生。
作者根據衛福部桃園療養院的資訊指出: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內心時常充滿矛盾且兩極化,非黑即白,難以容忍多數人是善惡並存、處於灰色模糊地帶的事實。在人際關係上也很矛盾,雖然很需要別人的陪伴及肯定,卻因為強烈的空虛感以及不信任感,時常害怕被人拋棄,因而表現出不斷懷疑及測試他人耐性的行為,導致更加孤獨無助的處境,所以這群被遺忘但需要治療追蹤的「邊緣人」應該衛生當局要配合鑑定醫院與法院建立一套安全救護聯絡網,以免發生遺憾或造成他人遺憾而不知原因,這或許也是社會進步留下的遺憾,更需要你我一同關心與持續追蹤治療為本文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