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爾多夫有26家博物館,300多個畫廊和收藏館,著名的K21藝術收藏館是其中之一,坐落在城市位置的偏南方。
杜塞爾多夫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在法爾茨選帝侯揚•威勒姆在位的1679-1716年間。而在這之後的19世紀,一場大火,將一座1380年建成的公爵宮邸,燒成上部八角形、下部圓柱形的殘缺宮塔(Schlossturm),也因此被視為杜塞爾多夫的城市象徵。
K21(K21 Ständehaus)藝術收藏館,被譽為當代藝術的天花板。成立於1961年,初始是一個私人基金會。
K21的稱謂本身就是藝術宣言。K代表德語中“Kunst”(藝術)的縮寫,21則代表21世紀。館裡藏品和藝術品,專注於21世紀的當代藝術。
站在遠處看,最吸引人的是碩大的玻璃穹頂,在七月陽光的照射下,給人帶來酷炫和魔幻感。

一座波塞冬雕塑,是最醒目的標誌了。它於1880年,與正對面的收藏館前身,普魯士萊茵河省眾議院大樓同期存在。
雕塑身後的湖泊有著美麗的名稱,叫凱撒池塘。池塘周邊的鋼質欄杆上,平時會有許多鴿子停歇在上面,但因為去的時候氣溫較高,鴿子身影三三兩兩的。

走進K21藝術收藏館的身心感受,有別於歐洲其他區域的古典氣息。整座建築為35米,有著藝術與歷史的完美結合。大理石牆體,羅馬柱和旋轉樓梯,經典敘述與現代元素融合,裝裱嚴肅,配上靜冷色展廳,全程高感德系超然風情。
走在白色幾何圖形構成的走廊空間,內心有一種乾淨俐落的感覺。旋轉的樓梯,則是增強了視覺上的層次感。
阿根廷藝術家Tomás Saraceno的《In Orbit 》,是展館的標誌性作品之一,被懸掛在中庭的25米高處。
Tomás Saraceno的藝術作品超出顯見認知和國界。因為喜歡蜘蛛,他曾在美國用兩個月時間,跟20人編織一張超大蜘蛛網。觀賞者置身在超現實的景觀裡,會被帶入全新的生態維度。
Tomás Saraceno認為,不同種類的蜘蛛和人類共在宇宙中,生存的任何支點,都能交織纏繞成全新的認知網,有本我需求,有意念延伸。有欲望和痛苦。有毀滅和重生。個體獨立,實則在無形中,有著難以割捨的千絲萬縷的關聯。這就是Tomás Saraceno思想裡的生命存在探索。

漢斯•彼得•費爾德曼(Hans-Peter Feldman),是土生土長的杜塞爾多夫本地人,典型的倔強和喜人的幽默是他的性格特點。攝影和繪畫,裝置等,只要是能夠嘗試的,都是他的藝術表達方式。他傾向於藝術創作的過程感受,而淡化真實的具象形式。
伊娃•卡托塔法(Eva Kot’átková)是捷克的藝術家,她的作品在最後一層。作品有雕塑,繪畫,貼畫,還有在歐洲常見的行為藝術表演。她的展間牆壁是淺綠色的,在東方觀賞者的心裡,很容易聯想到春天和草原,但在歐洲或杜塞爾多夫,讓人聯想到的則是醫院。她所要表達的是超現實主義色彩的物體裝置,以及娓娓道來的心靈成長與兌擠的軌跡。
高空攀爬體驗,是收藏館給觀賞者的最後驚喜,這是免費項目。這裡提供專業的保護服,換下來的衣物和隨身品,可以寄存在櫃子裡。然後,工作人員會做相關提醒。觀賞者攀爬到最高處,向下俯瞰的視角,非常容易將身心全部融入藝術氣息中。
作為杜塞爾多夫的藝術瑰寶, K21藝術收藏館,不僅舉辦眾多引人入勝的藝術展覽而聞名,更是全面展現藝術輝煌的頂端聖地。以獨特視覺語言和深刻的歷史內涵,讓觀賞者深切體會偉大作品的無窮魅力。同時,也為觀賞者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奇體驗與深邃思考。
【作者簡介】
雅蘭,著名作家,社會學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銳,文字敏銳,視角獨特著稱。游離於言論、散文、小說、詩歌等諸多文體。
作品刊發於《紅豆》、《青春》、《雨花》、《小說族》、《青年作家》、《小小說月刊》、《小小說選刊》、《華人時刊》、《日本·中文導報》、《德國·華商報》、《澳大利亞·大華時代》、《美國·伊利華報》、《美國·華府新聞日報》、《台港文學選刊》、《鳳凰資訊報》、《金陵晚報》、《臺灣南華報》、《澳門·小說快報》、等。
著書《中國很高興》、《性殤》、《從壓抑到氾濫》、《在我離開你之前》、《中國人在德國》、《最近的遠》、策劃出版《世界華人女作家微型小說選》。
因創作微型小說而引發的風暴漩流,被中國文壇列為《新世紀以來的文學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學》雜誌評為“2004年中國十大文化熱點之一”。轟動中國文化界。與此同時,引發海內外海量媒體的關注與跟進報導。並在2018年,入選“江蘇省改革開放40年最具影響的40篇微型小說”。2024年,入書《世界微型小說百年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