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識詩人張琴女士是在西斑牙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詩歌藝術節上,最初印象是詩人氣質端莊美麗熱情大方,待參觀她西班牙的家,讀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她的詩集,她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高大起來,待後來網上交流,讓我認識了一位元純情為筆,寫盡生命本真的女詩人,並被她詩意人生無窮年的堅守與求索而感動。張琴,一位讓詩歌回歸本來面貌的奇女子。
詩言志,古往今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詩歌,從來不是辭藻的堆砌,而是真情的自然流淌。張琴的詩,沒有刻意追求技巧的嫺熟,卻以“質樸”為底色,勾勒出最真切的生命圖景,總能讓人讀到她的純真純情,其字裡行間那份毫無矯飾的純真,仿佛一股清泉注入心田,又似一團火焰燃起激情,讓讀者在質樸的文字中,觸摸到一顆滾燙而真誠的靈魂。
作為一位有著生活閱歷、人生體驗和生命抗爭的當代女詩人,讀她的詩,會發現詩人張琴,有對自然萬物的細膩感知,也有對親情愛情的深情凝視:有對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考,又有無畏抗爭的靈魂覺醒,在她筆下,瞬間被賦予了詩意與溫情,這份“純真”,不是未經世事的懵懂,而是歷經磨難後依然選擇的純粹,是她作為當代詩人最珍貴的創作底色。據我所知,她從長江到黃河、從青海湖到海南島,又從東方到西方落腳地中海,用一部《天籟琴瑟•寫給我的至愛》愛寫給西籍外子的,道盡天下“靈與肉”的生死之戀,讓我拜讀一遍又一遍。書中那首《心,真悲切》“身自由了,心卻無擱處。有花沒有葉,有葉沒有莖;有莖沒有根,有根沒有土。心,真悲切。”僅僅用33個漢字,讓《大西洋沒有眼淚》圓了愛的飄零《地中海的夢》,在我看來,她的詩就是她的曠世姻緣,她的情就是她的生命本真。讀張琴的詩,能讓無影無綜的風有了情,能讓自已詩行裡的麥穗馨香四方,還有她在故鄉為外子米格爾•張傾情打造的電影人藝術館,天地作證,米格爾•張電影人藝術館就是一首永恆的情詩。
難能可貴的是,張琴的詩,雖質樸卻不乏思想的深度,雖純真卻不失精神的高度。她用詩寫出了生命迴圈的禪思;她用詩叩問著光明與黑暗的哲學命題;她用詩在“黑夜與白晝”的對比中,書寫出生命不屈的抗爭,許多詩篇,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融入到鮮活的人生、詩意的情感中,讓人在共鳴之餘,陷入對生命、對人生、對世界、對未來的深層思索。用她的話說,她沒有被華麗的辭藻所裹挾,始終堅守著內心的純真與真情,用最本真的文字,書寫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而這份“純真”,正是她詩歌最動人的魅力,也是她未來創作路上最寶貴的財富。相信她以純真為筆,以真情為墨,會讓更多人在她的詩中,遇見純粹的美好與生命的力量。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一部寫的很好的作品從來不會使人感到厭倦,風格就是生命。”純情為筆,寫盡生命本真,這是張琴的詩意人生,也是張琴的生命永恆。
2025.11.20.於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