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公秉藩葬父待天下,七里橋設宴臊子面——扶風臊子面的一次盛宴
來源:作者/陳天林 | 記者/作家:編輯 | 發佈時間 :2021-01-21 | 660 次瀏覽: | 分享到:
難怪李太白有“扶風豪士天下奇”的壯美詩篇!翻開扶風的歷史畫捲或是打開《扶風縣誌·年鑒》,扶風籍的歷史名人還真不少。從遠古的伏波將軍馬援到天度村清末進士,真是讓人肅然起敬,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真是應驗了“扶助京師,以行風化”那句金玉良言。

遠的不表,今天只說與扶風臊子面有關的一位現代歷史人物——公秉藩。

公秉藩,乃法門鎮七里橋人士,民國時期,曾是國民革命軍某集團軍**師師長,時年22歲,是名噪一時的娃娃師長。如果你讀過《毛澤東選集》,他的名字多次在毛主席的文章中出現。可見他是一位風雲人物。他的功過咱暫切不論,歷史會有定論。不過好多人都知道他既有“反圍剿”出兵之過(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也有網開一面,讓我黨核心要員脫險之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的明智和先見贏得了大赦之後的寬厚待遇。

但據傳聞,他德行可嘉,已有定論。那年其父逝世,他給父親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葬禮,同時也是一次扶風臊子面的盛宴。

這話說起來當然是事老人嫩,要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還是在幼年時期從左鄰右舍長輩的傳說中聽說的。那一年的深秋時節,農村人還在地里乾活,忽見幾輛汽車從大路北上,人們駐足觀望,不得其解。在當時,汽車結隊而行,這可是窮鄉僻壤的新鮮事。

接著就有消息靈通人士——跟事放銃披紅的傳回話來:七里橋公師長安埋父親,從省城西安請來戲子唱大戲,凡到現場的發大洋一枚,臊子面盡飽吃。那汽車上拉的是麵粉,蔬菜,大肉,還有碗筷碟子,還來了許多當兵的,蓬帳都已經搭好了,戲台就在往年橋家會唱戲的老地方,凡正我也說不那麼全面,到時候你去就知道了……

事情果真如此——公師長給父親舉行葬禮,為了款待好前來弔唁的賓客和助興的人士,頗費了一片苦心。他祖籍扶風,出生於扶風,成長於扶風,從小就愛吃臊子面,深知扶風臊子面是本地經典飯食的一道硬菜,唯有臊子面才能款待好八方來客,賓客吃好了這事也就過好了。因此他以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為核心組建了招聘做臊子面大師的評審團。說起來還真有點像現在扶風岐山的臊子面大賽。凡來應聘的廚師,任你在所備食材中選用,把做好的臊子面呈現給評審團。評審團根據你的面條“薄筋光”,湯的“汪煎香”,以及漂菜豆腐絲的色澤、刀路,黃花木耳佐料的搭配進行評議,經過評審團和公師長所帶隨從人員及治喪理事會成員親口品嘗,最終從揭榜應聘的二十多名人員中有九名大師脫穎而出,為這盛大的扶風臊子面典定的基礎。……

消息一傳開,一傳十十傳百,扶風,岐山,武功,永壽,沸沸揚揚,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等到第三天,七里橋便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鎖吶齊鳴,熱鬧非凡。戲看了,飯吃了,還拿到了大洋。

原來這大棚四角各設廚房一座,招聘了當地有名的廚師,做扶風臊子面的高手。就餐的食客先排隊依次撈面,再排隊澆湯,然後進大棚用餐,高桌子低板凳,油光發亮的八仙桌任你落坐。吃一碗再來一碗,直到你吃飽為止。扶風臊子面在這里首先成了改革的先進版,一碗一湯。場面巨集大氣派,排隊撈面的隊列像長龍游動,還有士兵巡視維護秩序。當然這吃飯的食客啥人都有,理事會傳下主家本意:來者不拒,不論何種身份,不分男女老幼,不管來自何方,應一視同仁,只要簽到就發錢,領碗筷排隊就餐。還特別吩咐:人越多越要做好飯食,保證純正的扶風臊子面的薄筋光,汪煎香……

在公家宅第的後面,有附近鄉鄰的土豪神士自願出資搭建的一座貴賓館,從外觀看並不起眼,但內部裝飾擺設極為豪華。內設單卧雅室若乾套,進門就是個多功能廳。公師長的隨從及各地各級來的要員賓客就此下榻休息。據說公師長和一位副主席沾親帶故,這位副主席派了自己的特使前來哀悼弔唁。這位特使吃了扶風臊子面後,發出肺府之言:什麼滿漢全席,湘菜、川菜,統統拜拜!這里的臊子面才是天下第一!就對公師長說,以後就頓頓吃這面了,不要那七個碟子八個碗,多麻煩!沒這面吃了過癮!弟兄們,各位意下如何?其他人異口同聲:還是特使高見!其中有一位不知來自哪部,欣然吟詩道:天南海北都走遍,經年累月上前線,天上水裡吃的全,哪個能比這臊子面!全室嘩然,仿佛這喪事成了喜事一般!其實人年齡大了,壽終正寢。人們口邊常說的“紅白喜事”,就是這個意思。

誰也沒有料到會有討飯的花子入場。第一天還為數不多,到第三四天時,這類人群已經占了三分之一,在飯場巡視的一士兵把這一情況報告了參謀長,參謀長隨即在查看了片刻,回家向師長報告:“師座,今天叫花子人數大增,該如何應對?”公師長笑著回答:“二兄長,我都不知道怎麼說了?什麼叫花子?是難民吧!熱情接待,不能怠慢。”參謀長一個立正姿勢,舉手行了個軍禮:“謹從師座吩咐!”然後轉身而去。

知情人士透露:原來前方戰事吃緊,最高當局為了對付日寇鐵蹄,命令炸開了花園口,致使水漫中原,良田被毀,民房被淹,百姓流離失所,逃難來到陝西,關中成了他們的首選之地。

這些河南同胞,吃了扶風臊子面,大為震驚:這樣的美食,天下少有!他們乞討,實因情況所迫,原本也有美麗的家園,幸福的家庭。天災人禍迫使他們出於無奈。落戶陝西,嫁到關中——成了他們不謀而合 的選擇。回想起來,這倒也是,在上世紀扶風縣內的每個村莊,哪個村裡都有河南籍的女士,她們背井離鄉,遠嫁異地,成全了大美扶風。

幾天過後,賓客各歸來處,席散人無。公師長孝心一片,還想在家多陪母親幾天。老母親依門而立,用拐杖指著院里的碗碟,對公師長說:秉兒,你爸已入土為安,快把這碗碟還給人家吧,不小心打碎,還要陪人家的。師長夫人聽罷,撲哧一笑:媽,您說什麼呢,這都是咱家的!

公秉番葬父待天下,七里橋設宴臊子面,因此一舉,在實現了“百善孝為先”的人生一件大事的同時,把扶風臊子面展現給省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享譽鄉里,皆大歡喜。



陳天林,陝西省扶風縣人。現為扶風縣詩聯學會、作家協會會員,寶雞楹聯學會會員。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