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大附設醫院醫師呼籲 防疫期間切莫諱疾忌醫
来源:記者/朱德清 | 作者:編輯 | 發佈時間 :2021-07-23 | 4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今年7月10日收治一名轉診至該院的46歲工程師.......................


        新冠病毒全國三級警戒,多數民眾會因為害怕去醫療機構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敢或延遲就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今年7月10日收治一名轉診至該院的46歲工程師,先前被診斷為罕見的Klippel-Trenaunay症候群(因為靜脈先天發育不全或閉塞造成狹窄),病人臨床表現會有微血管痣、早發性靜脈曲張及受到影響的肢體組織和骨骼肥大等三項特徵,病人持續左下肢較右下肢腫脹,近10年來在腫脹的左下肢發生數次蜂窩性組織炎,皆有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緩解。


        此次病人因為住院前兩日出現左下肢紅、腫、熱、痛(圖一、圖二)、間歇性發燒至400C,且又有腹瀉和翻身時呼吸困難等症狀,經診所轉診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到院時的血壓較先前在家時降低40 mmHg以上、尿量減少、開始呼吸困難、腎功能急遽惡化至正常值的三分之一,且血清肌酸酐上升至2.39 mg/L。經急診部醫師會診感染科醫師,初步臆斷為蜂窩性組織炎合併毒素休克症候群 (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 STSS),當下立即給予大量靜脈輸液、可降低毒素的抗生素藥物治療並且嚴密監測生命徵象。住院次日的血液微生物培養鑑定為B型壞乳鏈球菌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經過包括適當抗生素治療,尿量於住院次日即恢復正常,且腎功能於兩日後亦恢復至正常值、左下肢紅、腫、熱、痛改善(圖三、圖四)。病人於住院10日後於7月22日順利康復出院,日後仍須定期遵循醫囑返院接受脂溶性盤尼西林注射治療以預防蜂窩性組織炎復發。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王唯堯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為常見的皮膚軟組織感染疾病,在基層醫療診所和地區醫院多可治療後康復,但若感染可產生毒素的鏈球菌或葡萄球菌,就會快速出現毒素休克症候群的症狀,若第一線醫療人員未曾診斷過類似疾病,警覺病人出現相關症狀和徵候,病人會急速出現多重器官衰竭,即使接受治療,文獻報告毒素休克症候群病人的死亡率為30%至100%不等,因此蜂窩性組織炎合併毒素休克症候群屬於急性重症疾病,需要有經驗的醫療人員立即診斷和處理,方可緩解器官衰竭並恢復器官功能。該病人因為體型魁梧,體重超過100公斤,加上罹患罕見的靜脈回流阻塞的先天性疾病,屬於罹患此類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感染專科王唯堯醫師建議此類病人,應定期每1至2月接受脂溶性盤尼西林肌肉注射治療,維持皮膚軟組織的抗生素穩定濃度,可以有效預防蜂窩性組織炎或毒素休克症候群的復發。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王唯堯醫師提醒,雖然尚在疫情期間,民眾確實遵守相關防疫規範外,切莫諱疾忌醫,出現症狀且病情快速進展需立即就醫,避免疾病惡化和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