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當名畫遇見毒品特展」
来源:記者/朱德清 | 作者:編輯 | 發佈時間 :2021-07-27 | 369 次浏览 | 分享到:
即日起展出的《當名畫遇見毒品》公益性特展,係由法務部「毒品防制基金防毒展示教育普及計畫」................


        防疫三級警戒微解封,不少展覽館所已在有條件下鬆綁、對外開放,本館採「線上預約」、「總量管制」、及「實名登記」,控制人流。即日起展出的《當名畫遇見毒品》公益性特展,係由法務部「毒品防制基金防毒展示教育普及計畫」支持。當蒙娜麗莎、戴珍珠耳環少女、潘朵拉等世界名畫裡的人物,遇見毒品會發生什麼驚人的變化呢?本特展以跨界藝術,透過改作名畫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傳遞毒品危害與陷阱的訊息,讓青少年能在心中種下預防毒品成癮的種子。展覽期間至110年10月31日止在本館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示區展出,歡迎參觀,相關展覽活動內容詳閱本館官網https://www.nmns.edu.tw/ 。


        《當名畫遇見毒品》特展共改作24幅世界知名畫作,每幅改作均有不同的毒品主題故事。如改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Da Vinci)代表作《蒙娜麗莎》(Mona Lisa),原作中的女子豐腴優雅,特展改作則呈現吸食海洛因成癮之後瞳孔縮小、病態消瘦及皮膚病變的外貌,讓大眾了解海洛因的危害。另改作英國畫家羅塞蒂(Rossetti)作品《潘朵拉》(Pandora),呈現潘朵拉因好奇打開裝有毒品的毒害之盒,受到毒品影響,臉上出現毒瘡、瞳孔放大等病徵,說明好奇心是碰毒成癮的第一步。維梅爾(Vermeer)少數傳世作品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最為知名,特展將畫中的珍珠耳環改作為LSD耳環,展示LSD迷幻藥毒品的危害。除了平面畫作,此特展還放映2部由改作畫作製作而成的動畫影片,第1部動畫《吸毒大腦在吶喊》改作自孟克的《吶喊》畫作,說明毒品將使大腦失控;另一部動畫則以桑特沃特全家福畫作為起點,呈現毒品進入家庭後毒害家人的悲劇。


        根據食藥署「107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資料推估,臺灣約有25萬8千人曾經使用過非法藥物,另從法務部監所資料來看,臺灣監所的受刑人,每兩位就有一位因毒品案入監,反映出目前臺灣社會毒品濫用的嚴峻情況。當代博物館的任務已不再侷限於傳統認為的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等四大功能而已,同時也需要關懷社會與回應環境議題。本特展以碰毒會改變畫中人物面貌與型態為方向,來改作世界知名藝術大師畫作,讓觀者透過畫作對比,看見吸食毒品成癮的可怕,進而了解毒品的成癮機制,及各種毒品的危害與陷阱,以避免落入毒品陷阱的深淵。


        另為呼應A.I.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特展應用機器學習藝術圖像生成模型,經5億次運算出《樂極生悲》生成圖,以像徵死亡意象的骷髏頭混搭時下流行的9種新興毒品圖樣,表現因娛樂用藥導致的樂極生悲意象。展場內也另佈置有「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終身想毒」的警示幻視出立體合影框,目的是讓觀者看見輕忽碰毒要付出的代價。策展人楊中信博士表示,若沒有看到一場人文科學類的展覽,失去的僅是一次吸收人文科學知識的機會;但若沒有來看「當名畫遇見毒品」特展,失去的可能是未來少了因無知而碰毒的「抗體」。 《當名畫遇見毒品》公益性特展,展覽期間至110年10月31日止在本館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示區展出,歡迎學校師長或家長陪同孩子參觀,增強防毒抗體,並能勇敢大聲的向毒品說不!



 指導單位: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臺中市政府

 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慈濟無毒有我教育宣導團、台北中正扶輪社、台中惠來扶輪社

 協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中華民國榮譽觀護人協進會聯合會



當名畫遇見毒品特展戶外主題展覽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