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嘉義縣近來地震,學者提出真正主因來自地下水地下水層變動移動斷層
來源:來源/蔡昆凌博士;文/嘉義高中 蔡茗科 | 記者/作家:編輯 | 發佈時間 :2024-04-08 | 272 次瀏覽: | 分享到:
台灣地震成因主要有3大類,分別是板塊交界、斷層錯動(如西部地震帶)、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帶的深層地震(如東部地震帶),當岩層破裂釋放能量,就會造成地震...


近來有感地震頻傳,今晨4/3 03:26 布袋西南方發生4.8級地震,07/58 花蓮外海發生7.2級大地震震更是在警報中讓人驚慌失措;嘉義縣太保市亦發生芮氏規模2/29日4.9級,3/8日太保又發生3.3級的極淺層地震,深度都在深度15公里內,民眾恐慌心態逐漸發生,有部分學者認為:該起地震與以往梅山斷層活動範圍不同,台灣位在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交界,板塊運動頻繁。然而蔡昆凌博士指出: 台灣地震成因主要有3大類,分別是板塊交界、斷層錯動(如西部地震帶)、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帶的深層地震(如東部地震帶),當岩層破裂釋放能量,就會造成地震。而發生的原因,嘉義高中蔡茗科更直接指:出:台灣在板塊邊界,地震是因板塊運動形成的地震,也就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邊界這是沒有問題的,出現主因是板塊運動頻繁,追究主因與來源就是位於地層下的地下水上升移動斷層才是台灣地震為主要原因,這是最精準以最基本原理質量與能量守恆就可以導出的方式,因為地下水層移動導致地層位移,地層位移產程的局大能量就是發震原因;亦即是板塊運動導致,因為水位移動產生地層下陷或空隙造成板塊的擠壓而產生而經常出現地基下陷與地震不斷的主因。


蔡昆凌博士以學者身分提出建議:如果以衛星影像監視用以追蹤山崩和水源變化判斷發生地震的資訊傳給氣象站跟地面電信業者的基地台讓民眾可以在可能發生地震的機率高低去爭取更多疏散的時間,這也是目前最有效以科技去發揮最佳化的方法因為這種方式最不受地理疆界的限制,有助於更精確地推估發生地震的規模與可能影響範圍。綜上,蔡昆凌博士更進一步建議可以以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預測能力(約八成準確度)。預測能力在地震前的預測與衛星數據相比對更可精準提升預測準確度到九成以上,將更有效降低災害與避免遺憾的發生。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