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探討佛教「四念住」修行的過程
來源:蔡昆凌博士 | 記者/作家:蔡昆凌博士 | 發佈時間 :2025-05-02 | 34 次瀏覽: | 分享到:




四念住(四念處、四念止、四意止)為《阿含經》修行方法次第,也是毘婆舍那的修行方法,就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更深一層說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乃至於五蓋、五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諦等法,確切去明瞭其實質為無常、苦、空及無我,並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為其基礎。

 

在佛教,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阿羅漢都必須修四念處等三十七道品,精進學習累積智慧,才能正道證悟四果、涅槃、斷除煩惱,脫離輪迴;認為不能如實修四念處等三十七道品,則無法證悟四果、涅槃、不能斷除煩惱,就難脫離輪迴。

 

那我們一般凡人應如何做呢?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就是即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亦即「以不淨以為淨,以痛苦以為樂、以無常以為常、以無我以為我」

 

四念處如何修行?作者認為要從「身、受、心、法」著手,如實而又綿密的覺察自己的身心,照顧自己的身心。 如實,就是如其事實,仔細、確實、誠實而不加粉飾;綿密,就是不分「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其實佛陀說的很清楚,如以此觀念來修行,就是佛所說的正知正見;佛陀也同時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就是告訴我們要了脫生死,必須要持清淨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四種戒就是持清淨戒的根本,也就是作者在他文所提到的「染」與「靜」,最後達到「空」與「無我」即是「四念住」的「果」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