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自將晉升節奏從「半年一梯」,調整為「每月可晉升」,看似靈活且即時激勵的舉動,卻因缺乏公開量化的評鑑標準,導致基層軍士官普遍認為「努力不一定有結果」,甚至覺得「懂迎合比懂打仗更重要」。制度透明度不足,使得升遷評鑑往往淪為「主官主觀」的判斷;那些真正忠於國家、堅持改革的官兵反而被邊緣化,似乎只有對個人主官「盡忠」,才能在軍旅生涯中「一帆風順」。
回溯歷史,上位者多半以「大我」(國家利益)為念,而下屬由於資訊與權力結構的限制,往往在「大我」與「小我」(個人利益)之間左右為難。當「為個人盡忠」者逐漸成為多數時,組織內部便形成集體同溫層:真實問題被隱瞞,異質觀點遭排擠,創新動能被消磨,最終導致優秀人才選擇「退伍」這條快速捷徑,以避免長期承受制度性的不公。
然而,大量「退伍人員」的集中流失,雖然短期內能減輕部隊的人事負擔,卻使得戰力與公信力大幅下滑。人才外流後,新進官兵仍需長期養成,訓練成本隨之攀升;而那些對國家忠誠、致力於改革的中堅力量一旦離開,組織的創新力與應變能力也將大打折扣。
不論現役或退役人員,都深知上述問題源自於國軍積習已久的組織文化。因此,若要從根本上扭轉這場「忠誠迷局」,除了必須雙管齊下,在「留得住」人才與「走得出去」的機制上努力,更關鍵的是要培養官兵對國家的認同感。這種認同,能成為連結「大我」(國家使命)與「小我」(個人發展)的橋樑:當官兵對國家歷史、文化、價值有深刻體認,就能將個人志向與國家使命更緊密地結合,而非僅僅將軍旅生涯視為一份工作或晉升的階梯。
令人無奈的是,前述提及的國軍組織文化,長期以來都在排擠那些被視為「異端」的人。這不禁讓人深思:究竟是「劣幣驅逐良幣」,還是「良幣取代劣幣」的戲碼正在上演?因此,如果未能從文化的根本著手改革,即便提出再多的改善制度,例如公開、公平的考核機制、設置多元職涯通道,對於真正專業或具有創新想法的官兵而言,都只會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隨著多媒體與短影音等串流平台的普及,許多退役人員,選擇透過自己的帳號在網路上發聲,或邀請退役人員及學者專家,在節目內暢所欲言。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藉由外部監督與輿論壓力來影響軍隊內部,迫使高層正視問題,並朝向推動文化改革的方向邁進,讓改革不再被單方面否決。
如此一來,才能讓「為國盡忠」重拾其應有的榮光,使「大我」(國家利益)與「小我」(個人發展)之間的潛在張力,真正轉化為推動軍隊現代化與持續進步的強大動力,而非吞噬優秀人才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