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川普用日本談判為例宣示「拿錢換降關稅」;日本亦承諾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再加開放市場,美方分潤投資所得九成,日本以投資和大米交換汽車產業生存空間,以拖待變。
南韓本來亦準備1000億美元,然,不被川普接受,談判失敗,作者以日韓談判過程想台灣要以多少籌碼才能獲得美方認可!
事實上,作者以日韓視為美國第一島鏈,所以關稅談判被擴大到軍費,產業鏈乃至市場擴大開放,還有以投資為名的資本輸血去協助美國製造業加速回流也加速發展AI產業。
然,台灣經濟規模不如日韓,出口美國有六成以上集中半導體、資通產業等國安敏感產品,須承受25-50%關稅。而台積電籌碼太早送出,政府究竟要拿多少代價才能換得不比日本差的關稅匯率呢?
作者認為:台灣比日韓更不利,日韓至少有在野黨去調節壓力。台灣週末大罷免,台灣還有多少籌謀因應關稅談判,這是作者最擔心的在經濟學裡關稅談判的成本機會減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