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佛教在當代現況是積極入世;然其最大問題是佛教多元化後似乎正走向一條沒有遠景的道路亦即「佛教有可能落入俗化迷」
作者長期思索的結果,不但跟佛教教義有所牴觸,還無意中加重了人類的負擔。
作者而從整個情勢來看,佛教重新出發的方向,是在抗拒世俗化或許才有助於挽救因盲目追求「佛教化」其所帶來的危機。
眾所周知,起源於印度的佛教,早已在印度本土沒落了,但北傳的大乘佛教和南傳的小乘佛教,以及藏傳的後期佛教,卻在東亞、東南亞和西藏等地延續著。此外,中國歷經將近兩千年,於隋唐時東傳日本,現在更傳遍五大洲有遠超其他宗教的趨勢。作者認為這種現象,似乎無法用「佛教的基本教義不免懷疑究竟是佛教的宿命,還是人為的異化。
後者的成分可能較多,而它所引發的問題,恐怕也不是今人容易想像。
近年來,知識分子信仰佛教的人數,有大幅度的增加。然而這些現代知識分子,真能認識古代教內知識分子所締造之佛教學者,並不多見。
基上,不論自己有無體驗,往往以「不可言傳」來輕視言教者。學淨土者,動輒謂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皆為說食數寶。並以為研求學統,是無謂的浪費精力。學密者更甚,幾乎可以將客觀的佛教史實及密教之
外的大小乘教義全然拋棄不顧。密宗修習之中,雖然也常會有『學密之前,須學顯教若干年』之說,但是目前的學密者真能對顯教有較深認識者,恐怕會欲百卻不得一,不論是佛教本身為了因應外在的變化而調整作法,還是信佛者
專挑「方便法門」或有利自己發揮的部分持守而「曲引」了佛教的走向,亦即在佛教在人直接間接的「推動」下,已經不同於往昔,而研究者 作者希望大家想要以正傳佛教或佛教學統來相衡量,就許提不出有力的「導引」對策。這在個人的考察裡,臺灣佛教最大的問題是宗教團體與信眾正在走向一條沒有遠景可以期待的「俗化」道路。它不僅影響著佛教原有的教義。還有形無形的改變佛陀在世49年要給予世人的智慧!
本文作者著文於白河碧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