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般人想求的,但非你我皆可得;作者以佛教所說的「智慧」跟世俗的「智慧」是有很大的差異;世俗的智慧大多是指聰明才智,然而從佛法來看,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舉例,惠能大師被選定為禪宗的傳承者,在世間的標準看來並不聰明,但是卻擁有佛法所說的智慧。「聰明才智」運用的範圍是在世間的世俗之事,而「智慧」代表著對人生的了悟與瞭解,而其範圍是超越了世間事物可理解的,甚至窮其一生,最後亦是無悟而離開世間;作者長期端視佛法自習,認為唯有透過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就在人間這過程所展現實際行動的智慧,才是了悟「智慧」。
基本上,佛教所說「智慧」一詞,若以古印度梵語「般若」的翻譯就是「智慧」也就是是理解人生循環生命真理的能力,也可以說,「智慧」是理解真理。在了悟佛法後,吾人確實參透了「如何獲得智慧」的理論和方法,對作者而言,成佛之道就是一個追求智慧的過程。
綜上,隨著研究佛法的修行者越來越多也越深,修行者的智慧也會逐漸增長,這些智慧就是在幫助修行者判斷「什麼是正確的佛法理論和行為」,使修行者不致於走上錯誤的路。
作者舉例對「無我」的理解;菩薩道修行者所獲得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亦是對世間事物根源的理解;然佛陀所獲得的智慧,則是同時具備聲聞、緣覺的「一切智」和菩薩的「道種智」,稱為「一切種智」,佛陀圓滿的明白了人生的一切事物,此智慧是沒有一絲疑惑。
佛法所說的「智慧」就是隨著修行的深入,一點一點增加的,所以,我們可以開始試著將目前所得到的佛法真實體悟,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然,即使我們尚未完全證得「無我」,但你已經不是盲從而是自己選擇要不要做與做之後的結果,這亦是「智慧」!
註:作者著文於白河碧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