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關稅效應心理與實質因素發酵與持續擴大,這對台灣以企業與經濟已經產生發酵作用,亦即產業停工,員工無薪假再度開始。
台灣當局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統計,本期通報企業達245家較上期增加54家其中受美國關稅影響的企業達118家占比逾六成,國際政治經濟學者蔡昆凌博士認為此關稅影響對於台灣製造中小企業非漸進式而是快速發酵,在明年完整表現出來!
雖然這次影響主要為減班休息家之製造業為主,然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本質,在製造業占台灣整體企業數逾七成,台灣政府採啟動加強版「僱用安定措施」,亦即勞工減薪部分將由政府補貼差額的70%,每人每月最高可領新台幣1萬多新台幣,但這對產業實質幫助其實甚微,特別是物價指數CPI又高漲時。
基此,作者指出:其實可以持續觀測美國232條款等貿易政策對產業鏈影響,必要時採滾動調整安定措施,並密切追蹤廠商與工會,才能協助企業與勞工共度衝擊期,維持就業穩定,這部分是政府新經濟部長與勞動部等相關之首要工作;此外,作者亦表示:減班休息不是無薪假,月薪制勞工每月工資仍不得低於最低工資,實施減班休息的事業單位,勞、健保也必須替勞工投保,勞退也應為勞工提繳,而這對相關產業要持續維持是有困難的。然而現在台灣的問題是:製造商、零售商,還是小企業在承擔關稅?現在必須弄清楚,台灣能承擔多少,又能轉嫁多少?而企業必須大部分將損失轉嫁出去是唯一解決方案!
綜上,未來預計約70%的關稅直接成本最終將落在消費者身上,如果加上國內生產商提價的溢出效應,總成本可能會上升到100%,這是經濟學上罕見的現象,竟然隨關稅出現了!
所以美國關稅引發的價格上漲升溫,企業供應鏈上的實體分攤了更高的成本,但也減輕了零售店的衝擊;川普對關稅的反覆無常做法意味著大部分關稅效應隨時生變,而且針對某些特定產品也有個別特別的關稅,這令生產者與各國政府擔憂其不確定性。
在此同時,通膨尚保持一定程度上升,然關鍵領域持續的通貨緊縮趨勢,而這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如果導致汽油價格下跌,實質的負面影響必在2026年出現其全球經濟影響力!
作者最後總結此關稅風暴席捲台灣多數傳統產業,估計約有5萬勞工受到美國關稅影響;其後續效應包含無薪假、失業、減薪等問題,而政府更要提出相對振興方案讓產業轉型,就業市場擴大,穩定總體與個體經濟才是關鍵也是本文要提醒政府與企業的重要目的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