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馬太鞍堰塞湖的溢流造成莫大災情,台灣為一海島,颱風每年都會造成台灣地區災害,其中颱風經過後會形成地形地貌的改變,而堰塞湖就是一個颱風後的產物,而其發生危險可能在極短時間也可能永遠不會,台灣至今已有88次堰塞湖所造成的災害。
基於堰塞湖的危機,過去相關單位提出方法包括:壩頂降挖、炸開壩體、虹吸抽水等多種減壓方案,然因為受限於堰塞湖地處偏遠、無道路可抵達,且壩體土石鬆軟、周邊持續崩塌,所以在短時間內以工程方式處理是不可行的;以馬太鞍溪堰塞湖為例,壩頂降挖、爆破及虹吸抽水等方式均不可行;然退一步,中長期處理方式就是通達道路、持續清淤與防砂工程配置,並滾動調整警戒區與對策,但是隨著樺加沙颱風帶來大量水量,讓這上一個颱風形成的堰塞湖溢流形成花蓮光復鄉的巨大災害,溪水高達一樓甚至更高。
作者指出:台灣一般山區堰塞湖多以消極的監測為主,可以做的就是減緩潰壩時間,然以馬太鞍堰塞湖的規模非常困難,因為如果堰塞湖壩體規模太大,又處於上游區,確實沒有經濟有效的處理方式,等待壩體自然被侵蝕是必然的,政府應該先做好疏散,加上馬太鞍溪淤積,水大,加上南側砂石場造成缺口,水就淹進市區的主因,所以本次災情是天災加上人禍造成!
作者建議未來林保署需加強透過衛星影像蒐集、航空攝影及無人機空拍等方式,掌握台灣各地堰塞湖水位及壩體最新變化,也裝設雨量計、濃度計與監視器,並連結水利署下游水位站及監視影像建立更完整監測模型,科學化掌握湖水上升趨勢與溢流風險是目前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