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情結 ( 三 )
来源:文/池蓮子 | 作者:編輯 | 發佈時間 :2020-12-08 | 3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臺灣最後那一日,我有意無意中在阿里山腳下,撿回一塊小石頭,返荷後 放在我“旅遊紀念的櫥櫃裡*”一道閃光,我定了定神,它竟和我幾年前,在八達嶺上拾到的那塊小石頭,一吻而和。世上有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也許是巧遇, 也許,原本就是因緣而成,並非無緣無故!於是,我開始遐想;據有關歷史記載,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臺灣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西元589618)稱臺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據史籍記載,610(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西元9601368),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西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臺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臺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及至鄭成功從法 ,西,荷,日,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從此逐漸承傳了中華文化而至今。

 由此可見,山水自由緣,人文更相親。我雖是第一次來臺灣,在臺北的幾天裡乘坐了幾次計程車。在我的幾次乘車中,我的觸感:這兒的司機不謀生,熱情而健談。其中有一位知道我是歐洲來的中國人,問我;“常回中國嗎?去過長城嗎?”,“ 那是呀, 去過多次了!”。他說:“我真羡慕,你們說去就去,我一次也沒去過!”我問:“那你為什麼不去呢?”,他說:“以前去不了,現在又沒時間去,”。我似乎領會地點點頭。他便情不自盡地接著說:“據說我祖輩是長城腳下哪一個地方的人,遺憾的是那邊已找不到親屬什麼的啦,我要回去, 也就是拜 - 長城而已了,,,”他說完後,沉默了許久,然後又接著說 : “你這兩天看到‘學運-反服貿’嗎?這些學生有點過於幼稚單純呀,他們不明白‘服貿’對兩岸之間的真正的作用與關係呀;近些年來,沒有大陸的開放,臺灣經濟哪會這麼穩定呀 !,,,”
說著, 說著, 我該去得地點已到了。我付了計程車費,正要下車, “小姐,還有你的小提包,別忘了!”我很感激地回頭取包。“歡迎您常來臺灣!”他接著說。於是我說,“希望也你早日去拜長城啊!”“一定 一定 !” 他的車開走了, 我不知為什麼,站那裡許久,直至他的“的車”消失在我的目瞳中,而他的形象還常常出現在我,臺灣之行的腦海裡。

 *這些年,有一個不該有的奢好;每到一個國家或遠古的地方,總愛撿一塊小石頭帶回來,作紀念。記得有古人之言;百年石頭千年魂!那麼我想,每個地方的石頭,不管是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歷史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