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與“鄉”者,並非狹義之家,而是廣義之“家族”和“家鄉”,因為它是人們尋求文化歸屬,堅守情感底線與安頓心靈的關鍵之舉。在華夏眾多的節日中,並非每一個節日人們都必須隆重慶祝,抑或渴望返鄉與家人團聚,唯獨春節非同一般,因為“家”是一個人一生不變的起點和終點。他鄉不似故鄉親,每逢佳節倍思親,何事頻頻夢裡歸,只緣未慣客天涯,這是民眾排除萬難執意回家之理由。這般心思恰如中藥聯所述:
千里找根,黃皮子/白前/飛滑石;
八仙過海,白麵姑/黃遠/走遊藤。
“春運”即春節運輸,它以農曆臘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廿五為時段,其有較明顯的方向性,是中國在農曆春節前後發生的一種大規模的交通運輸現象。“春運”最早出現於1980年,是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產物,亦可謂是中國特殊的民俗文化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發達,沿海城市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這當然符合經濟規律,也符合恩格斯“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的觀點。然而,這種經濟不均衡發展,勢必導致勞動力大量流動。
經濟是民眾安排自己家業的科學。為了經濟生活,不同的工作分攤給各階層和不同的人,人們不得不根據制度及節令進行社會互動。隨著政策不斷放寬,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經商、離鄉務工、異地求學及遠足旅遊。可以說,正是民眾這種“人生在世,會當有業”的遊動行為導致了交通運力不夠的狀況。
思量千里鄉關道,山共水,幾時得到?人們認為,世界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裡的美。英國政治家莫爾有此論述,他說:“走遍天涯覓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人,或到家裡就發現了它。”這就是“倦遊驚歲晚,萬里夢還鄉”的理由。為了不讓親情在熙熙攘攘的現代社會中變得越來越脆弱,故此,回家過年便是外出人員約定俗成之習慣行為。
為了促進旅遊業發展,政府推行“假日經濟”,於是乎,中國便在春節前後上演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據統計,每年春運人數相當於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總人口的一次大遷移。此情此景,餘撰中藥聯記錄之:
白雪/當歸,黃面仔/恒山/穿地節;
黃昏/即照,白頭翁/熟地/過山峰。
(此聯由海南儋州才俊鄧偉士以儋州漢語古音吟誦)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40年來證明,“春運”已不是簡單的人口遷徙,而是“國策”與“民心”之結合體。從某種意義來說,中國式過年已衍生出“經濟學與春節民俗學”相結合的新學科。(完)
書法家 秦文亮
秦文亮,一九五二年生,河南永城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甘肅省楹聯學會副會長、甘肅楹聯書畫院副院長、原蘭州軍區美術書法院創作員、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