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所說之「智慧」和佛教所說的「智慧」皆是從佛學來看,「聰明才智」善用的範圍是在世間的世俗之事,而「智慧」代表著對宇宙人生的透徹瞭解,其範圍是超越了世間事物的。
作者認為,唯有透過佛教的智慧,才有可能全面地、根本地圓滿解決生活中的一切非問題之問題。作者引佛教所說「智慧」一詞,是古印度梵語「般若」的翻譯,準確地說,「智慧」是理解真理的能力,也可以說,「智慧」是理解真理後的產物。那麼,是先有「智慧」後來才證得真理,還是先證悟真理,然後才得到「智慧」?
在此,我們姑且放下這類的爭論,我們應該知道,佛法確實提供了「如何獲得智慧」的理論和方法,成佛之道就是一個追求智慧的過程。廣義上來說,佛教所說的「智慧」是指證悟「真如實相」的過程所需的所有能力;隨著佛法的修行越來越深,修行者的智慧也會逐漸增長,這些智慧能幫助修行者判斷「什麼是正確的佛法理論和行為」,使修行者不致於走上錯誤的路。
綜上,在佛教中有「三智」的說法:聲聞、緣覺修行者所獲得的智慧,稱為「一切智」,即是對「無我」的理解;菩薩道修行者所獲得的智慧,稱為「道種智」,是對世間事物根源的理解;而佛陀所獲得的智慧,則是同時具備聲聞、緣覺的「一切智」和菩薩的「道種智」,稱為「一切種智」,佛陀圓滿的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而沒有一絲疑惑。
而要如何獲得「智慧」?佛法有「戒、定、慧」之說法亦即戒就是持戒,定就是禪定,而慧就是智慧;在我開始修行的開始、我先藉由「持戒」能產生「自定」而藉由「自定」則能產生「無上智慧」,退萬步言,多數修行者在獲得智慧要先修習持戒和自定;另外還有所謂就是「聽聞佛法」,在修習佛法中如想要得到佛陀真智慧,首先要持戒於佛法,之後再去沈思佛法的內容,在思考完這些佛法之後,還要實際著手,依照內容去修行,然後才能得到智慧;這就是本文主要的意義,佛法無上深,各人解讀領略不同,作者希望提供點滴的分享與各方互相交流為作者著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