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階段六都與縣市長似乎開始都以發佈的縣市長滿意度調查除引起新聞媒體的報導更作為自己施政的好壞評斷,但是是否這些雜誌與民調機關的公正ㄧ直令人質疑;例如台中爆出非洲豬瘟案例,但市長盧秀燕第一時間反應似乎讓選民不滿意,不只好感度大暴跌,甚至網路聲量統計幾乎都是批評或質疑;然盧市府團隊2024年底更在一個月內連獲《台灣民意基金會》、《ETtoday》、《經濟日報》及《TVBS》4項施政民調冠軍殊榮,更被評選為全國最幸福城市,所以從今日豬瘟台中市府的處理令人失望對照「全國最幸福程度」,不是直接打臉「民調造王」的問題的確存在,再者,該雜誌、媒體、民調中心是否有某些縣市政府的的資金贊助或是其他形式的注入,都是讓這些民調結果只能參考而非是真正的指標,因為如果在選舉前夕,這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此作者認為台灣相關對政府民調不應該作為各政府官方與政治人物的宣傳工具!
在統計學上,影響準確性的關鍵因素
可分為抽樣方法與代表性,亦即透過多種方法如分層隨機抽樣確保樣本能代表整體市民的結構,例如性別、年齡和居住地等比例分佈;再者,問卷設計,亦即問卷內容需包含市民在意的關鍵點,並盡量避免引導性問題,以獲得真實的意見。
信心水準與誤差範圍:基此,所有統計調查會都說明其信心水準和抽樣誤差,以表示調查結果的可靠性。
再來,針對數據處理與分析而言,使用正確的統計方法來分析數據,例如將不同分數轉換為百分比平均分,以呈現客觀的滿意度分數;所以不同調查結果的解讀可分為:客觀指標與主觀滿意度,亦即有些調查會綜合客觀數據如環境指標與主觀民調市民滿意度一起評估。
最後在結果差異性,亦即不同調查機構的結果可能因抽樣方法和時間點不同而有差異,更應採綜合比較。
綜上,作者認為:提升準確性的方法
如增加抽樣樣本量,以樣本量越大,抽樣誤差通常越小;並採提高調查頻率,亦即定期進行調查能及時了解市民意見的變化;最重要是綜合多方數據,亦即結合電話訪談、線上問卷和現有數據來評估,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結果以分析滿意度分數的變化趨勢,了解施政成效的影響,這樣才是在統計學與民調調查上最符合專業與公平正義的方法,而這樣才能符合人民的期待,否則,只憑目前幾份雜誌與媒體的民調就斷定何為最佳的評論是不符合民主國家人民的最佳利益!